当前位置 >>  首页 >> 动态新闻 >>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科技救灾工作入选“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四十年40项标志性科技成果”

发布时间:2019-01-09

  1月7日,科技救灾工作入选“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四十年40项标志性科技成果”座谈会在京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汶川地震灾害遥感监测与灾情评估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组织召开,应急管理部副司长尹光辉,国家减灾中心副主任张晓宁,空天信息研究院党委书记蔡榕,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赵忠明,党委副书记张国庆以及工作组成员80余人出席会议。座谈会由工作组时任组长郭华东院士主持。

  郭华东院士回顾总结了2008年至今工作组的科技减灾及灾情评估工作,指出科技救灾包括空间技术救灾是我们对地观测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籍此科技救灾工作入选“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四十年40项标志性科技成果”之际,对10年的科技减灾工作做系统的回顾、分析和展望。郭院士强调,全球各国和我国越来越重视科学救灾,表明科学技术对于防灾减灾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地球大数据专项办公室主任闫冬梅代表工作组作了《科技救灾工作入选“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四十年40项标志性科技成果”经验交流座谈会》报告。报告以图文的形式,列举了工作组在防灾减灾工作中使用的科技手段及突出的科技贡献,全面系统地介绍和总结了工作组十年来在国内外参与的减灾防灾工作。汶川地震后10年时间,工作组攻克一系列技术难题,在重大地震灾情的遥感数据获取、传输、处理、分析、评估技术等方面取得创新成果。面向国内及国际重大灾害,开展了一系列遥感应急监测评估工作,包括: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2008-2013汶川地震连续五年遥感动态监测、2013年四川雅安芦山地震、2013年澳大利亚林火监测、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2015年尼泊尔地震、2016年厄瓜多尔地震、2017年四川九寨沟地震、2018年空间认知汶川十年动态变化等重大灾害遥感应急监测与灾情评估、灾后重建等。成果多次获得国家领导人批示,2008年入选10大科技新闻,2010年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

  与会人员对2008-2018年遥感监测与灾情评估工作进行了回顾和讨论,并探讨了国内外防灾减灾科技技术与趋势,分析了科技防灾减灾的现状,对未来可合作领域进行了展望。国家减灾中心国际合作部主任关妍赞扬了工作组近十年利用空间技术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杰出贡献,并表示希望能在“一带一路”领域加强科研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防灾减灾的支援和帮助。

  尹光辉在座谈会中指出,防震减灾工作是防灾减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做好基层防震减灾工作,完善工作体制机制,对科技创新、发展国家社会经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期望能与中科院在风险监测、综合减灾领域开展合作,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重要支撑作用,加快在防灾减灾领域中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提升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蔡榕高度赞扬了科学家们在大灾面前不屈不挠的救灾精神和科技创新精神以及取得的良好成效。他指出,工作组科技救灾工作入选“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四十年40项标志性科技成果”有其必然性,这十年来,科技减灾与灾情评估工作照片背后的故事反映了中科院的文化、科学家的情怀,我们应秉持把科技创新作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的理念,科学认识致灾规律,以“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为己任,继续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做出重大创新贡献。

汶川地震灾区堰塞湖分布遥感监测图

座谈会现场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