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0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揭晓,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始创新成果涌现,共14位科学家、150项成果获奖。
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共有3项科技成果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分别是研究员李正强等申报的“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关键气溶胶成分的遥感探测机制研究”项目获得北京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研究员黄鹏等申报的“遥感卫星数据接收站网协同规划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和副研究员申茜等申报的“城市黑臭水体大范围遥感监测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关键气溶胶成分的遥感探测机制研究”项目深入探究气溶胶光学-物理-化学特性遥感机理,通过观测发现建立了雾霾转换粒子模态方程,突破了棕色碳成分遥感识别机理,并据此发展了气溶胶五成分遥感反演方法,建立基于物理途径的PM2.5卫星遥感公式,指导了我国高分五号02星和大气环境监测卫星的原理设计。相关成果为雾霾成因和防控机制研究提供关键证据和数据支撑,支持了京津冀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入选国际气候变化空间观测台(SCO)全球示范,在政府间气候变化应对行动中发挥关键科技支撑作用。
“遥感卫星数据接收站网协同规划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针对我国遥感卫星工程对数据接收站网自动高效协同规划和管理调度的迫切需求,首次研制建设了全国产化的业务化运行系统,实现了接收站网统筹规划、自动管理能力从无到有的跨越式提升和持续扩展,支撑了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设施技术评价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项目攻克了多星多站遥感卫星数据接收任务统筹优化、多星协同对地观测快速联合任务规划、基于多尺度评估和平行仿真的可扩展系统技术架构等多项关键技术,建成的系统实现了我国全部民用陆地观测和空间科学卫星每年7万轨以上接收任务的统筹规划调度和数千台套设备从数据接收、记录、传输、处理至发布的全流程、自动化监管与控制。建成的设施已为国家自然资源调查、应急管理、空间科学研究等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数据服务支持,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是《水污染防治法》的重要内容之一,采用卫星遥感筛查城市黑臭水体的应用潜力巨大,但仍存在诸多关键技术亟待解决。“城市黑臭水体大范围遥感监测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由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牵头并联合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等多家单位,开展了黑臭水体光学特性机理研究,研发了高分影像的全链条定量化处理系统,提出了面向全国多城市、大范围、普适的黑臭水体模型,实现了“数据收集——影像处理——规模应用”全过程研究。项目成果为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提供了2015-2019年北京市平原区黑臭水体空间分布变化,并为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提供了全国6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黑臭水体监测结果,为城市黑臭水体监管提供了重要技术和数据支撑,提升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效率。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由北京市政府设立,每年评审奖励一次,用于奖励北京市行政区域内对科学技术创新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重点奖励在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发展行业和科技发展重点领域中取得的技术成果、采取产学研联合创新机制研究开发并在北京市实施应用的技术成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者形成国家或者国际标准的技术成果等。
动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