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动态新闻 >> 传媒扫描

传媒扫描

【北京电视台】《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1)》发布

发布时间:2021-09-29

  (记者 崔倩)9月28日,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在京举办新闻发布会,对《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1)》进行全面介绍。结果显示,在零饥饿、清洁饮水与卫生设施、可持续城市和社区、气候行动、水下生物和陆地生物6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中,中国正向着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迈进。其中,五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比例、可便利使用公共交通的人口比例、土地退化比例、山地绿色指数4个具体指标,中国已整体接近或达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报告由中科院组织,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撰写,并在26日的2021年可持续发展论坛上由中方正式发布。

  报告针对零饥饿、清洁饮水与卫生设施、可持续城市和社区、气候行动、水下生物和陆地生物共6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18个具体目标,从典型地区、国家、区域和全球4个尺度,在数据、方法模型和决策支持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监测评估。

  报告显示,在评估的2010-2020年的20个指标中,中国有4个具体指标整体已经接近或达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分别是:零饥饿方面,五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比例2017年降低到4.8%;可持续城市和社区方面,可便利使用公共交通的人口比例2020年达到90.15%;陆地生物方面的土地退化比例,2015年至2018年,中国土地恢复净面积约占全球的1/5,位居世界首位;陆地生物方面的山地绿色指数,2020年达到82.05%,未来需要关注的重点是地区间的差异。

  报告还显示,零饥饿方面,中国耕地复种指数2001年至2020年间略微降低6%,2000年至2015年间14种主要作物分布重心主要向东北、西北和西南方向转移。

  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方面,2000-2020年间,中国湖泊水体透明度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水资源综合管理能力已达到全球中上水平、自然和人工水体面积均呈增加趋势、沼泽湿地损失明显减缓,中国实施水质、水量和水生态一体化管理成效显著。

  可持续城市和社区方面,2020年中国可便利使用公共交通人口比例为90.15%,与2018年相比上升9.59%;2000年以来城市建成用地的绿地空间显著上升,城市生态绿化成效显著;2020年各市级行政区可持续性表现较好。

  气候行动方面,近10年中国北方春季沙尘天气频次波动下降;2015年以来中国CO2浓度仍在增加,但增幅逐步缩小。新冠疫情影响下2020年中国氮氧化物排放经历较大波动,年初经济活动减少达到谷底,经济快速恢复年末达到近年来的峰值。中国以及全球生态系统自然碳汇能力近10年来呈现明显增加趋势。森林植被是陆地生物固碳的主体,森林面积增加对中国碳汇的增加具有重要贡献。海洋的暖化需要格外警惕,全球海洋上层2000米暖化显著,且不断加剧;海洋暖化将严重威胁海洋生态系统,加剧极端气候事件发生,加速海平面上升,并最终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

  水下生物方面,2015-2020年间,中国红树林面积净增长16%;在退塘还湿等政策驱动下,中国滨海养殖池面积总体呈持续下降的趋势;在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等目标引领下,中国在科学恢复海岸带生态系统、合理发展海洋养殖经济等方面成果显著。

  陆地生物方面,中国2000-2015年生态系统质量显著提升,中国草地生态系统总体保护效果较好,但仍有5类分布面积较小的草地保护比例低,鄱阳湖栖息地退化亟须进一步保护等科学发现;首次在全国尺度综合评估生态系统及其质量的变化状况发现,2000-2015年全国共有51668平方公里的人工生态系统恢复为自然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质量提升显著,生态系统质量综合指数同比上升约21%。

  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是全球首个以大数据服务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国际科研机构。中心依托中科院,充分利用中科院正在建设的地球大数据基础设施、学科驱动平台和服务政府的决策支持系统,全面开展服务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数据共享、技术研发、科学研究和人员培训等工作。

  上述报告的发布,凸显了我国在科技领域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所作的努力和贡献。(文字:综合中新网、新华社)

  原文链接:https://item.btime.com/46tcqf65frv9atpbqotkuugu9to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