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动态新闻 >> 传媒扫描

传媒扫描

【经济日报】中国的6个可持续发展目标近年来改善幅度较大

发布时间:2021-09-29

  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沈慧

  今天,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在京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1)》相关情况。这是三年来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监测与评估实践的一次集成创新。《报告》聚焦零饥饿、清洁饮水与卫生设施、可持续城市和社区、气候行动、水下生物和陆地生物这六个可持续发展目标,针对典型地区、国家、区域和全球四个空间尺度,开展了可持续发展指标监测和评估的案例研究。

  《报告》显示,在评估的20个指标中,中国有4个指标整体已接近或达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包括五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比例、可便利使用公共交通的人口比例、土地退化比例以及山地绿色指数。其中,山地绿色指标方面,2020年,中国山地绿色覆盖指数达到82.05%,考虑到高海拔地区环境限制,已基本实现山地绿色覆盖指数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用水效率指标方面,虽然近年来有所改善,但仍面临较大挑战。“未来需要重点关注并加大节约用水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院士、地球大数据专项负责人郭华东表示,“整体看,中国的六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正朝着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迈进,尤其是2015年之后,改善幅度较大。”

  具体来看,零饥饿方面,研究发现,中国耕地复种指数2001年至2020年间略微降低了6%,2000至2015年间14种主要作物分布重心主要向东北、西北和西南方向转移,《报告》提出了未来中国粮食生产需要重点关注的区域。

  据了解,该《报告》由中国科学院组织、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撰写,并在刚刚召开的2021年可持续发展论坛上由中方正式发布。《报告》中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可为深入认识和更为精准地判定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问题提供新的分析工具,在推动科技创新服务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郭华东指出,眼下,新冠肺炎疫情为全球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落实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前期取得的成绩,出现了停滞甚至退步的情况。应对可持续发展目标所面临的数据挑战需要开拓更有效的方式。充分发掘利用和创新地球大数据技术,是解决当前面临可持续发展的数据鸿沟、信息和工具缺失问题的有效途径。郭华东强调,依托中国科学院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作为致力于大数据服务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国际研究机构,将建成“存储、计算、分析、服务”可持续发展目标大数据技术服务体系、开展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监测与评估科学研究、研制并运行可持续发展目标科学卫星、构建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智库,并开展大数据服务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他希望本系列报告的推出,能够为中国落实2030年议程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做出积极贡献。(经济日报记者 沈慧)

  原文链接:https://proapi.jingjiribao.cn/detail.html?id=365885&user_id=129909&source=wechat_friend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