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动态新闻 >> 传媒扫描

传媒扫描

【央广网】《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0)》发布:提供了哪些中国经验?

发布时间:2020-09-28

  央广网北京9月28日消息(记者孙莹)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2015年,联合国发展峰会通过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涵盖经济、社会、环境三大领域,为各国发展和国际发展合作指明方向。

  9月26日晚,《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0)》(以下简称为《报告》)作为中国政府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文件发布。那么这份报告都在哪些方面为各国加强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实监测评估提供了借鉴?报告中都提到了哪些中国经验呢?中国科学院的有关专家9月27日对报告进行了解读。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介绍,《报告》针对零饥饿、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可持续城市和社区、气候行动、水下生物和陆地生物6个目标的18个具体目标总结了26个研究案例。张亚平说:“这些案例表明地球大数据及其技术和方法可以为深入研究、监测、评估和解决可持续发展目标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新方法和新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实践价值。”

  报告显示,2002年至2017年,中国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从18.8%下降至4.8%,已经达到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的2025年5.9%的国际目标。监测期间,中国农村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从25.6%下降至5.8%。“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分析:“中国5岁以下儿童的生长的迟缓率,城乡差距在逐步缩小。”

  《报告》提出,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不确定性,蝗灾、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灾害多发,全球食物供应体系、儿童营养状况改善正经受着冲击。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的大规模城乡人口流动,也为儿童营养状况带来了不确定性。关注国际形势变化对全球食物供应链的影响,重点关注贫困农村儿童和城市流动儿童,是进一步降低儿童生长迟缓率的重要保障。在零饥饿方面,报告还提出一个重要结论。郭华东表示:“通过提高复种,中国可增加2亿到5亿亩左右的粮食收获的面积,潜力很大。不同水资源分配的情景对收获面积的影响高达60%。”

  在气候行动方面,研究发现中国极端高温热浪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呈明显上升趋势,针对气候变化应对预测气候变化对中国作物物候的影响,至2030年,小麦和玉米开花期和成熟期提前概率分别超过90%和62%,如果不进行相应的人为干预,小麦和玉米很可能将面临减产风险。这个研究成果为气候变化情景下的粮食安全提供决策支持。

  地球大数据具备宏观、动态、客观监测能力,可对包括陆地、海洋、大气及与人类活动相关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可以把大范围区域作为整体进行认知,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相关指标特别是跟地表环境参量密切相关的诸多目标提供大尺度、快速和多维度的丰富信息。郭华东认为,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不仅是面向中国的,也是面向全球的。

  郭华东说:“迄今为止有57个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计划参加,它覆盖四大洲,它现在形成9个国际的工作组,也建立了8个国际的卓越中心,它将构成一个10年的国际科学计划。”

  中科院研究员黎建辉介绍:“国外的访问者里面,其实最大的部分是来自美国,占到38%。第二是比利时22%,然后韩国、新加坡、法国等等,这些发达国家对我们的数据非常感兴趣。”

  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介绍,我国将设立的“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将依托中国科学院建设。

  张亚平说:“我院将以建设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为契机,加强国内国际合作,扎实做好科技创新支撑2030年议程工作,不仅服务于联合国相关机构、各会员国和中国推进落实2030年议程,也争取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实施作出更大的贡献。”

  原文链接:http://china.cnr.cn/yaowen/20200928/t20200928_525279326.shtml 

附件: